一、背景介紹
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,轄6鎮3鄉117個行政村,總人口30萬人,瑤族人口占53%。近年來,為解決傳統基層治理中村民參與度低、決策有失科學性、治理忽略時效性等問題,恭城以“組甲制”建設作為社會治理的終端抓手,依托數字化平臺,開展“忠孝心、敬畏心、互助心”“自治、德治、法治”“守規矩”的“三心三治一守”鄉村治理活動。當前,全縣117個行政村全部配齊配優組甲長,設組2061個、甲4396個,形成“縣、鄉、村、屯(組)、甲”五級合力,實現政府治理、社會協調、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,形成規范有序、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新模式。
二、做法描述
一是織密“紅色網格”,組建組甲隊伍。按照居住相鄰、易于集中、便于管理原則,以每10—15戶農戶組成一個甲,每2—3個甲組成一個組,將組甲作為最末端網格置于社會治理網。選優配強組甲長,把政治強、作風正、鄰里關系和諧、有影響力的黨員、村民骨干等納入組甲長隊伍中,派駐到各村民小組,協助開展管理工作。行政村(社區)黨組織負責管理組甲長,把黨小組建在組上,推動基層黨建網絡與社會治理網絡“雙網結合”。同時為組甲長劃分“紅色責任田”,由組甲長協助村委開展管理工作,形成“縣、鄉、村、屯、甲”五級聯動管理網絡。
二是創新實踐載體,激發組甲活力。發揮“自治”力量,建立以組甲長為骨干的村級義務巡邏隊120多支,負責村屯治安的日常巡邏和常態化夜巡,發揮組甲長貼近群眾作用,進家入戶察民情、傳信息、講政策;建立“小事情馬上辦”組織機構,聚焦群眾“小事”,不辦結不下馬。強化“法治”保障,利用“組甲”制深化法律“七進”活動,將法治內容融入鄉村文體娛樂活動。堅持“德治”引領,設立“道德值日甲長”“三清三拆先行員”“政策宣講員”等“專崗”,明確組甲長“責任清單”,由組甲長對村民遵守村規民約、落實“門前三包”環境衛生責任制等情況進行宣講。
三是推進“數字化+網格化”建設,提高組甲效能。搭建社會治理數字信息化平臺,發揮數據信息應用在網格管理中的核心作用。建立縣、鄉、村三級綜治管理中心,打造反映社情民意的縣、鄉、村三級綜治信息平臺,同時開通綜治E通手機端,通過建立“互聯網+網格化”基礎數據庫,及時收集分析熱點、敏感、復雜矛盾糾紛信息,加強群體性、突發性事件預警監測。建立“組甲微網格”微信群,由組甲長擔任網格信息員,依托志愿服務隊、巡邏隊、道德值日等各類實踐載體,將日常發現的矛盾糾紛事件,及時上報網格員。網格員通過綜治E通系統手機端口,即可實現矛盾糾紛發生和處理情況的報送,實現基層治理精準化、基層服務高效化,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手段由“管控”向“智控”轉變。
三、成效總結
近年來,通過數字賦能組甲,打破信息壁壘,恭城實現全方位、多角度治理格局,經驗被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批改革典型經驗(基層社會治理)復制推廣。群眾安全感持續排名自治區前列,村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不斷改善,村屯風氣逐漸轉變,鄰里和諧得到促進,文明禮貌、尊老愛幼、助人為樂等美德蔚然成風。今年以來,通過數字信息平臺上報各類社會治理信息事件1000余條,事件辦結率達到98%以上,組甲長開展扶貧濟困服務300余次,“三清三拆”服務1600余次。